|
返回首页>>前沿信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准化建设情况介绍文章来源:工业与信息化标准网 更新时间:2014-12-05 11:19:00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,与美国的GPS系统、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、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并称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。目前,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具备区域服务能力,可以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、导航、授时等服务,并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球覆盖。
在标准化领域,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涉及相关基础(技术体制、术语、时空基准、技术管理等)、系统建设(工程总体、卫星系统、地面运控系统、运载火箭系统、发射场系统、测控系统等)、运行维护(运行管理、评估、维修、退役等)、应用(产品、服务、应用基础设施、信息交换、质量与测试检验等)领域的标准化工作。具体而言: (1)基础标准,主要针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身的基础标准,例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差分系统的术语、北斗卫星导航时间系统、坐标系统、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、导航协议、通信协议、授时协议等。 (2)系统建设标准,主要是针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制、卫星发射、组网直到形成服务能力等各阶段的工程系统相关标准,例如北斗卫星平台与载荷性能要求、监测站建站要求,监测站信息传输协议、星座组网要求等。此外,考虑到北斗卫星与其他通信卫星和航天器,在测发测控等方面的技术共性,相关的运载火箭系统、发射场系统、测控系统等方面,已有相关的国家军用标准可满足大部分需求。 (3)运行维护标准,主要针对北斗卫星系统的星座管理、信息注入及地面站运行操作、信号监测与评估、卫星延寿和退役等领域的标准。 (4)应用标准,主要针对导航产品、信息交换、系统应用与运营服务等领域的标准,其中,导航产品标准包括各种用户终端、芯片模块、板卡、天线、软件等产品性能规范和试验、测试、检测方法以及电子地图、电子海图标绘与格式要求等;信息交换标准包括芯片、板卡、终端、软件、应用系统之间以及区域增强系统建设中实现数据信息传输、交换等活动时应共同遵守的技术约定,主要为接口标准、数据格式、信息传输协议等。例如应用终端之间以及芯片、板卡之间的输入输出数据接口RS232、RS422、RS485或TTL等国际标准接口、ARINC429《数字信息传输系统》、GB/T 20512-2006《GPS接收机导航定位数据输出格式》、GB/T 20606-2011《GNSS兼容接收机数据自主交换格式》、NMEA-0183《GPS接收机和其他航海电子产品的导航数据输出格式》等均属于此类标准;系统应用与运营服务标准,包括基于北斗系统构建的服务系统在提供导航定位、通信和位置服务等增值信息服务过程中,所涉及的应用系统组网联网、中国位置网等室内外位置服务、区域增强服务、授时服务、测绘测量、用户入网和授权等标准。 从军民通用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看,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,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准化工作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,一是统一技术体制,为系统应用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。即统一接口协议和数据格式,促进模块间、终端间、应用系统间互连互通互操作,推广具备通用接口的标准化功能模块,并提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的兼容程度;二是规范市场行为,为系统应用产业化发展提供保障。即规范卫星导航系统产品的性能质量要求、试验测试方法,以及市场应用服务管理等,为形成权威的、完整的市场准入、认证认可、产品采购和服务监管的制度体系提供依据。对于一些应用广泛的顶层标准应制定成国家标准和国家军用标准,同时允许各行业结合自身业务系统制定部门和行业标准,鼓励制定跨行业跨领域的标准。 这些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支撑卫星导航产业体系构建,以卫星导航系统民用和军事领域应用为重点,推动卫星导航产业的规模化和国际化进程,促进市场健康有序、蓬勃快速发展。从标准化工作开展的角度来说,需要有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,对接协调各方需求,成体系规划和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领域标准化建设。 |